内容摘要: 近年来我国科创能力迈上新台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强化,高技术领域成果竞相涌现。
近年来我国科创能力迈上新台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强化,高技术领域成果竞相涌现。
统筹发展和安全,关键在于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经过长期发展,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经过长期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但我们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2008年之后进一步扩大内需强度,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首先,挑战前所未有,应对好了,机遇也前所未有,挑战更具前置性。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必须不断提升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五是高水平安全必须具有全面承受和防范系统性风险能力,对于我国而言,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高水平安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概括的,应包括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深入学习和理解五个必须所体现的规律性认识,对于做好经济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三是从大国经济均衡协调发展规律上看,投入和产出主要依靠国内市场循环是保障安全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培育健全的产业和经济体系是实现安全稳定发展的客观要求。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一,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形成了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模式,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国际经济贸易形势的变化,其动能明显减弱。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扩大内需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是促进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决策。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一个国家和社会没有安全和稳定的环境,什么发展也实现不了,一切都无从谈起。在准确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增强推进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突破供给约束堵点、卡点、脆弱点,以自主可控、高质量的供给满足现有需求,创造引领新的需求,推动形成供需良性互动。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看,国内循环越顺畅,就越能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就越有利于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新优势。
新征程上,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就必须紧紧依靠发展。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学习和吸收全球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创新文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从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功能作用看,国际循环能够提升国内循环的效率和水平。
从供给端看,优化供给要坚持主攻方向和根本途径,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如果安全的基础不牢靠,发展的大厦就会地动山摇。在准确把握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关系中,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之所以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是源于我们党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营造了有利于搞建设、抓发展的安全稳定环境。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统筹发展与安全,就要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今天,我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同全球很多国家的产业关联和相互依赖程度都比较高,内外需市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从需求端看,要加强需求侧管理,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其二,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形成了强大的供给体系,拥有广阔的内需市场,有基础有能力实现内部可循环。一方面,推动国内循环更加紧密地同世界经济联系互动,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提高在全球配置资源能力,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影响力。国内大循环为国际循环提供坚实基础。既要重视量的发展,牢牢把握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较快的规模、速度增长,以量的合理增长支撑质的有效提升,为经济稳定运行和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其三,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开创性地回答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新征程上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与发展要同步推进,以发展促安全,以安全保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大部分领域有没有的问题基本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更加突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发展和安全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
第一、二、三产业新设民营企业分别为28.4万户、111.6万户、566.5万户,第三产业占比超过八成,印证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新设民营企业量质齐升,离不开更加肥沃的民营经济发展土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支持,在民营企业遇到困惑的时候给予指导。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新设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数量双双实现两位数增长,全国新设民营企业706.5万户,同比增长15.3%。
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民营企业均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中部和西部地区新设民营企业同比增长更快,体现着区域发展更加均衡。为民营企业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各地区各部门直击企业痛点,创新方式方法。
也要看到,当前国内需求仍显不足,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巩固,民营企业面临的不少发展难题仍待破解。 微观创新活力,在生产线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进入专题: 民营经济 。当地还举一反三,搭建起产业链互助平台,信息实时播发,上下游企业自主配对,提升产业链整体效率。
深入观察,前三季度新设民营企业结构更加优化,体现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势。同时,新设外商投资企业稳步回升,中国市场的机遇依然吸引着全球投资者。新设四新经济民营企业300.4万户,占同期新设企业总量的四成,展现着新经济新业态的强劲态势。数字化赋能让效率提升约30倍。
有这样一个案例值得参考。继续营造有利于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真正为民营企业发展排忧解难,就能促进企业预期转好、市场活力提升,为经济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微观基础。
要以更加务实的举措将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真正为民营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打通政策传导的最后一公里,让民营企业真切感受到国家想让政策准确、快速落到企业身上的决心,做到以暖心筑牢信心。数量更多、质量更高、成色更足,更加贴近民生、占据科技前沿,新设民营企业展现出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提升了经济恢复向好态势的内生动力。
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登记在册民营企业数量超过5200万户,民营企业在企业总量中的占比达到92.3%。今年以来,从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内部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再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系列措施,顶层设计、机构设置、具体政策等多管齐下,形成了共促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声明: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充分利用好财政政策空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精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